近日,大经中医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王今觉教授领衔的北京望目智能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智能中医目诊仪,推进中医目诊智能化的技术发展。
王今觉教授是中医《望目辨证诊断学》的奠基人,其在继承、挖掘华佗“望目”诊断的基础上,总结古今有关“望目”的理论、方法及经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望目辨证”理论、方法及经验,是当代中医目诊领域的权威。

《望目辨证诊断学》奠基人王今觉教授(中)
北京望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余庆(右)
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李文友(左)
王今觉教授1942年4月出生于长春,从事中医研究逾60年。曾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筹备组”成员、临床与文献专业编委会编委、中国中医研究院课题组组长,国家药监局评审“地标转国标”消化病组医学专家、肾病组医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从事临床研究十余年。2002年60岁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工作导师,2013年获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兼中医学科专家顾问,2014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药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北京医师协会会员,被收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人物志》《当代名老中医图录》等。

王今觉教授独著及合著医学专著5部,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其总结研究五十余年的科研成果,历时十二年出版的独具特色的医学专著《望目辨证诊断学》,使中医诊断更客观、更具有前瞻作用。全书150余万字,彩色照片1000余幅。此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到访期间,大经中医CEO李文友先生为王老及其团队详细介绍了大经中医在推进名老中医经验的智能化传承、智能化应用和相关硬件开发方面的进展。大经中医的使命就是利用AI和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让名老中医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可下沉,解放名老中医的生产力,提升临床医生的辨证、开方能力,让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大师级的中医药服务。
目前,公司产品已成功进入多家标杆性三甲中医院和医联体单位,在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中医临床辅助诊疗、中医医联体/医共体和专科专病联盟建设、区域智慧中医云平台建设等多种应用场景下展现出丰富的价值。
王老高度肯定了大经中医的发展思路,对大经中医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充分看好后期双方合作研发智能目诊仪的前景。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目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眼睛的变化,我们可以探究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王今觉教授创建的《望目辨证诊断学》是通过望诊外眼,主要望诊白睛(包括球结膜、巩膜)形态特征和血脉特征,运用中医学理论以诊断全身疾病证候的理论与方法。“望目辨证”具有诊断直观、客观、及时、准确、全面、方便、迅速、不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
早在20年前,王今觉教授就撰文《推进“望目辨证”数字化诊断系统工程,实现中医诊断客观化》提出,人工目诊易受到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相关技术经验难以传承。于是其率先提倡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收集目诊图像并进行分析,以期实现中医目诊的数字化、客观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实现目诊数字化、智能化、客观化的条件已趋成熟。
当下的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在远超人眼细节辨识能力的同时,低成本的采集和存储海量目诊图像数据,并通过AI引擎的智能分析,开展精确、高效、客观的智能目诊。

结合大经中医在中医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的硬件开发经验和强大的推广应用能力,以及王老在《望目诊断学》方面的开创性成果,双方的合作将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科学的目诊研究范式,通过目诊仪和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的联合应用,建立多中心、大样本的目诊信息数据库,在临床上收集大规模、结构化的数据,为目诊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支持。

经过深入细致的探讨,王老当即决定与大经中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其数十年的目诊智能化愿景。
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蕴涵了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古往今来,中医药在长期研究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宝贵学说和经验,它们经历时间的考验共同构筑起今天中医药学的庞大宝库,其中有大量的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大经中医作为中医药传承的一份子,致力于搭建起一个开放的传承和应用平台,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软硬件等的结合,让中医各流派、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得以充分的传播与应用,在传承中服务群众,在服务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