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上》是若干年前我看的一部纪录片,我觉得特别好,到今天我都印象很深。所谓的“在路上”很符合我们公司的近况:我们已经出发了,可是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路程,我们正在拼命地“赶路”。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这是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召开的一个中医药系统的会议,并且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了重要批示。
10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将中医药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启了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我们很自豪,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大力推动的一项伟大的事业。
《意见》中强调中医药发展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而我们公司做的每一件事都跟这八个字有关系。我们是“用科技‘传承精华’,用AI‘守正创新’”。
初心:创新改变中医
“创新改变中医”是我对大经中医使命的概括。
中医从《黄帝内经》时期开始算,差不多有2000年的历史。而现代考古发现5000年前出土的文物里面,就已经有了中医的一些朴素思想,所以中医的历史至少是2000年。
但是从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2000年来中医的发展节奏、发展脉络,中医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也面临很多的挑战。在国家如此重视中医药的背景下,我们尝试通过创新来改变它,改变2000年以来中医的发展状态。
中医的发展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在梦想的事情。
我们做了什么创新?
1、传承方式创新
以前中医怎么传承?第一种方式,师傅带徒弟,很多时候是家族式的传承。第二种方式,是后辈的中医阅读前辈的著作进行学习。现在还有第三种方式,通过大学教育。但是这些传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的需求了,我们创新的传承方式就是开发融合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中医CDSS(中医临床智能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这个传承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
以前的传承都是我去学了一个知识,然后我到临床上去应用。这种方式有三个缺点,第一是听(看)不懂,第二是记不住,第三是不会用。
而我们创新的传承方式是把名老中医经验变成一个可以复制的系统,放在电子病历里,医生在临床上碰到具体的患者、具体的症状、体征、疾病的时候,这些经验会自动跳出来,呈现在医生面前。知识传播的路径变了,以前是我去找知识,现在是知识来找我。
2、服务模式创新
原来中医医生是怎么给患者服务的?一个老中医在医馆或者医院坐诊,叫“坐堂医”。以他坐诊的地方为圆心画一个圆,5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坐汽车,半径可能画到100公里就算远的了。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现在半径可以画到1000公里甚至更远。
但是名老中医的精力是有限的,以前他给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患者看病,一天能看50人。现在他给1000公里范围内的人看病,一天还是只能看50人。
虽然他的知名度、服务半径扩大了,但是他的生产力并没有提升。现在通过我们的系统,可以对他的经验进行复制。理论上来说,他一个人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服务。
3、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创新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医联体/医共体,要“赋能基层”,但这项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开展?
硬件是很好建设的。我去过很多的县城医院,高楼大厦,跟上海的瑞金医院差不多,可是里面的医生却不会看病。我亲眼看到一个县中医院的医生看诊,一个产妇过来说脚后跟疼,医生说这是由于产后气血不足,就给患者开了个方子。他把他脑子里想到的所有补气血的中药全部写在上面,这就是他的开方方法。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个医生的中医学习根本都没有入门,这也难怪老百姓说中医疗效差了。
现在各地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大多希望医联体/医共体里面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去坐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下沉”。但实际上这些上级医院的医生都很难“下”去,因为他们在“上”面的患者请求都来不及处理。
这个时候我们的“名医传承”,我们的“区域医联体/医共体智慧中医云平台”就起作用了,真正实现了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赋能基层”。
4、学术研究创新
原来一个名老中医坐在一个地方看病,他是单中心,是小数据。
现在我们把名老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案规范化,在大量的医疗机构应用,并且把他们的疗效数据记录下来。这样中医药研究的范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前是“单中心”+“缺少循证依据”,我们现在要把它变成“多中心循证”,还有“真实世界大数据的研究”。
行动:创新赢得市场
第一,我们的产品体系。
大经中医的产品体系非常简单,我归纳为“两个产品、一个解决方案”。那么这些产品是怎么来的?
这些产品都是跟着咱们国家的政策走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三条就指出:“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意见》里面清楚地讲了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而我们2015年就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
《意见》第十四条提出“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数字化记录”,这也是我们2015年就开始做的工作了。我们开发了“大经中医名老中医经验数字化传承系统”,2018年就已经用数字化的方式总结了国医大师邓铁涛等多位名老中医经验。
另外,《意见》还提出“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支持中医院牵头组建中医医疗联合体”,这就是我们做的医联体/医共体的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是有着坚实的政策基础,而政策基础后面是什么?是社会基础,是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第二,我们的产品逻辑。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系统、临床辅助诊疗系统、区域智慧中医云平台,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我们把名老中医的经验,用知识工程、数据挖掘的方法变成名老中医经验数字化的成果,再把这个数据集成起来,就变成了名老中医经验知识库,再加上文献里的知识库,我们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知识体系?这是中医的学术特点决定的。
我们没有听说过名老西医的传承,因为西医具有一套统一的、规范的知识。而中医是每个名老中医的经验知识各有千秋。
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智能化传承,另一方面就是辅助诊疗系统开发,它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智慧中医云平台就是把头部医院的名老中医的数字化经验,加上我们开发出的辅助诊疗系统,共同部署在区域的卫生健康云上面,给区域内所有的基层医院使用。
第三,我们的产品市场接受度如何?
全国排名前十的中医院里面,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北京市中医院、上海龙华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这五家已经是我们的用户,还有几家正在洽谈引进。此外,我们还有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大附属医院等一大批三甲医院客户。
我们的区域智慧中医云平台,2020年已经在南京市江宁区、上海市宝山区落地,现在还有多地卫健委正在准备上马这一项目。
我们做名医传承,合作了很多名老中医,都是非常顶级的中医医生。
这些工作,不仅得到了市场的承认,得到了名老中医的承认,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认可。去年我们通过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还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我们也做了很多的课题,有江苏省省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目前在做两位国医大师、一位国医名师的经验传承工作。我们还承担了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的科技创新项目。去年我们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拿下了公司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这表示我们的科研能力正在不断加强。
我们还获得很多荣誉奖项,凡是我们参加的医疗人工智能的比赛,我们都是中医类的第一名。
疫情期间,我们开发的“大经中医外感肺系疾病临床辅诊系统”也进了国家工信部· 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第一批34款有助于疫情防控的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外界对我们的认可。
展望:创新开创未来
2021年将是大经中医全面奋进的一年。
一方面,我们将结合临床上的反馈,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智能软件产品,让这样一套产品更高效的产生价值。另一方面,我们的智能硬件产品也蓄势待发,即将推向市场。
同时,除了我们现有的G市场和大B市场,我们在小B市场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21年将迎来这一市场的丰收。
另外我们还将启动面向C市场的工作,搭建起服务C端患者的平台。
身处中医药大发展、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将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迈进一个新的时代,传承发展、生生不息,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更深感我们从事的事业之伟大、责任之重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辈当有所为。
在此,与诸君共勉。